避
⒈ 躲,设法躲开:避雨。避暑。避世。避讳。回避。避重就轻。避世绝俗。
⒉ 防止:避免。避孕。避嫌。避雷针。
避字UNICODE编码U+907F,10进制: 36991,UTF-32: 0000907F,UTF-8: E9 81 BF。
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CJK Unified Ideographs)。
◎ 避
〈动〉
(1) (形声。从辵(
),辟声。本义:躲开,回避)(2) 同本义 [dodge;avoid]
避,回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避,去也。——《苍颉篇》
无乃实有所避。——《国语·周语》
自云先世避秦时乱。—— 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有书生避雨檐下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(3) 又如:避风雨;避秦(秦时苛政扰民,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);避言(言语谨慎,避免说错话);避宅(到处躲藏,不住在家里)
(4) 离去 [leave]
左右攘辟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:“疏远也。”
桓公避席再拜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直谏》。注:“下席也。”
(5) 又如:避地(离去,迁居他处以避祸。或指隐遁);避趋(离开与接近);避境(避离某地,不入其境)
(6) 逊让 [modestly decline]如:避让(谦让;辞让);避贤(让贤);避荣(辞让荣华);避路(让路)
(7) 隐藏 [hide]
避吾亲。——《史记·袁盎晁错传》。索隐:“隐也。”
潜避两炮台中。——《广州军务记》
(8) 又如:避迹(隐匿);避风头(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)
避【酉集下】【辵部】 康熙筆画:20画,部外筆画:13画
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毗義切,音鼻。《玉篇》迴避也。《史記·藺相如傳》望見廉頗,引車避匿。《前漢·王吉傳》敘:避而入商雒深山。《後漢·郅惲傳》避地敎授。《註》隱遁也。
又《正韻》通作辟。《論語》辟世、辟地、辟言、辟色,俱作辟。
避【卷二】【辵部】
回也。从辵辟聲。毗義切
(避)回也。上文回辟之回訓衺。?之叚借字也。此回依本義訓轉。俗作迴是也。然其義實相近。从辵。辟聲。毗義切。十六部。經傳多假辟爲避。